《释例》曰:遇者,仓卒简仪,若道路相逢遇者耳。
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这并不意味着王者劳攘纷纷地去照应每一个人,而是王者一旦立在高位(所谓皇极)并且推行王政,每个人就都能在王道政治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自得其性。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正由此,王道政治才能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全面照应不同层次的民情。而且正是在这样的依循之中积累涵泳,然后才有各自或浅或深的所得与提升。这是我们很容易推导出来的。[11] 性其情意义上的好恶除了深浅性的层级,还有差等性的层级,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而且在这种德性自觉中,圣王的礼乐刑政之教也没有根本地位。这是我们正确理解民本论的前提。理不是另有一物,必须附于气而立、附于气而行,离了气既无物、又无理。
原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7期 进入专题: 朱熹 天理 形上实体 儒家生生伦理学 。故仁、义、礼、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孟子只强调人人都有良心善性,只说成之者性,没有多讲继之者善,不大关注终极源头,即所谓不曾说上面一截至于性之所以善处,也少得说。儒家与之不同,其学理完全建立在实的基础上。
西周末年,怨天疑天思潮渐起,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先秦儒学讲道德不直接从天理的角度进入,其学说固然有不足,但总的看鸢飞鱼跃、充满生机,并不死板。
儒家生生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不是气,而是内觉。独土无位而为四行之实,故信亦无位而为四德之实也。理气先后是朱子学理中的重要问题,《朱子语类》卷1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相关论述极多。此即《学》、《庸》慎独之正义也。
朱子强调,就此而言,只能说理在先、气在后: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这一句便是千万世说性之根基。因此,笔者不反对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天理这一概念,但强调在这个意义上讲天理只是为了凸显生长倾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意义上的天理不是实体,更不能主动赋予人以善性。这个实体是活动的、不断创生的,世界才有意义,人们才有善性。
气是形而下之器,是生物的形具。遗憾的是,宋儒未能准确把握这里的环节,在方法上暗中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例如,问题一,如果善性真的源于上天的禀赋,那么上天是如何赋予人以良心的?古人常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说良心,进而强调良心源于上天,这种说法在一定意义上有一定的道理,但今天拾金不昧、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同样是良心,这些良心也来自上天的赋予吗? 问题二,如果善性真的源于上天的禀赋,为什么古人与今人良心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孔子那个时候施行三年之丧,否则内心会有不安,而在今天这种做法早已不流行,人们也不再以三年之内是否食脂闻乐作为是否有仁的标准。在前文的说法中,理和性都讲到了:理是天理,是一切事物的终极根源,性是天理禀赋在人身上的部分。
朱子借助这种做法保障了儒家学理的形上性,天理实体化由此成为其学理的重要特征。气有发展,所以理有变化。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在各个具体物上,既有理又有气,二者不可分离。良心说到底是建基于生长倾向这个平台之上的伦理心境。儒家生生伦理学消解天理的实体化不是要取消天理这个说法,我们今后仍然可以使用这个重要的概念。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是儒家的老传统。礼之以少为贵,《记》文已言之。
他曾以《礼器》为例讲述这个道理: 《礼记·礼器》曰: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须是如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处,方是说性与天道尔。为了阐明这个道理,笔者又引进康德认其为真的说法,强调先秦儒家将道德根据与天联系在一起并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从语源学的角度看,性字源于生字。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天很快走向了衰落。这种意义的天只是一种借用,不是实体。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是道德本体,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继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之初,人物所资以始。
历史上,人们将良心善性与天联系起来,乃至有天理天德等说法,这对于保持人们的道德敬畏感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生生伦理学与传统的气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由此出发,朱子特别重视继之者善的说法: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前辈说甚性恶,善恶混,都是不曾识性。皇天无亲的天仍然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意味。先秦儒家将道德根据上挂到天上的这种做法即为以天论德。
天之气化需要通过五行来显现,人因此也就有了仁、义、礼、智、信之性,而仁、义、礼、智、信之性也就是水、火、金、木、土之理。说此天之所与我者亦是如此,即固有义,凡固有而定然如此者即说为是天——以天形容之。
于是,天理成了那个绝对者、那个固态的存在。既然既有理又有气,在理论上便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性如官职,官便有职事。更为重要的是,生长倾向只是伦理心境的底子,伦理心境才是善性的主要部分。